《汉书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,由东汉班固所著,该书成书于公元92年,由班固历时二十余年编纂而成,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它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历史,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瑰宝。
《汉书》的作者班固,字孟坚,扶风安陵(今陕西省咸阳市)人,他是东汉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班彪之子,自幼聪颖过人,才学出众,班固在政治上曾担任过黄门侍郎、侍中、尚书等职,但在政治生涯中屡遭挫折,在编纂《汉书》的过程中,班固历经艰辛,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。
《汉书》由西汉一代的历史分为十二纪、八表、十志、七十列传,共计一百篇,全书以纪传体为主,纪传结合,详细记载了西汉一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实,纪传部分以人物为中心,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帝王、将相、文臣、武将、名士等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;志部分则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地理、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艺术等方面的历史。
《汉书》中的精言妙语,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史家的智慧与风采,以下是一些精彩的例子:
1、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(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自强不息的精神,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。
2、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(出自《汉书·贾谊传》)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国家兴亡,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。
3、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(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这句话告诉我们,对知识的追求要由浅入深,由好之者到乐之者,才能真正掌握知识。
4、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(出自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)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价值的观念,即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。
《汉书》作为一部古代史书的智慧结晶,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,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史家的博大胸怀和卓越才华,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,我们应借鉴《汉书》中的精言妙语,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