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书目录导读:
《资治通鉴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通史,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,该书共294卷,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至五代末年(公元959年)的历史,作者:司马光;出版社:中华书局;出版时间:1956年。
《资治通鉴》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,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,司马光在编纂此书时,秉持“资治”之要,旨在为君主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,全书以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为主要内容,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。
1、德政之要
《资治通鉴》强调德政的重要性,在书中,司马光多次提到“德政”,认为德政是治国之基,如《周纪》中记载:“德政者,君之政也;仁政者,君之仁也。”这句话表明,君主应以德政为本,以仁政为辅,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2、人才选拔
《资治通鉴》认为,人才选拔是治国之要,司马光在书中多次强调,君主应广开言路,选拔贤能,以充实国家的人才队伍,如《汉纪》中记载:“夫用人之道,必先察其才,次观其行,然后任之。”这句话表明,君主在选拔人才时,应注重其品德和能力。
3、社会治理
《资治通鉴》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要性,司马光认为,君主应注重民生,关注社会稳定,如《唐纪》中记载:“治国之道,必先安民,然后可以言政。”这句话表明,君主应以民为本,关注民生,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4、历史经验
《资治通鉴》是一部编年体通史,记载了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,司马光在编纂此书时,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,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,如《春秋》中记载: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”这句话表明,君主应借鉴历史,吸取经验教训,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。
《资治通鉴》作为一部史家之绝唱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,司马光在编纂此书时,秉持“资治”之要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,在当今社会,我们仍可以从《资治通鉴》中汲取智慧,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。